沙眼

沙眼

概述:沙眼衣原体感染(chlamydi trachomatis infection)可引起沙眼(trachoma)及包涵体结膜炎(inclusion conjunctivitis),全世界沙眼病人约4亿,有数百万人致盲。我国沙眼感染率7%~30%,为致盲病因第三位。更重要的是引起泌尿生殖系感染,如尿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附睾炎及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是西方国家最流行的性传播疾病,其感染发病率及危害性已远远超过淋球菌感染而居首位,危害面广,波及男女及婴幼儿,女性感染后果更严重。如美国每年发生400万病例,在我国的性病患者中,沙眼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27.6%~55.8%。此外。还可引起新生儿肺炎包涵体结膜炎。女性感染多数无明显症状,使感染长期存在并不断传播蔓延,造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及输卵管炎,育龄妇女可因输卵管粘连扭曲引起不孕、异位妊娠、流产、早产、死胎或低体重儿,其不孕率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分别为25.4%及12.8%,并可引起围生期感染。新生儿可引起结膜炎及肺炎,新生儿感染后,50%~70%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及本病传染源,因而预防妊娠期沙眼衣原体感染是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沙眼衣原体感染可引起沙眼,本病由来已久呈世界流行,是最常见的失明原因。发病率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许多国家尤其在发达国家大大下降甚至消失,但中东、北非、东南亚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仍很常见,据估计有约4亿患者,有700万~900万人因沙眼而失明,占致盲病因的第2位。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及无症状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  通过眼→手→眼传播,可通过共用毛巾、洗澡用品或游泳池水污染等接触传播。孕妇可能有宫内传播,产妇可经产道及产褥期传给新生儿,以产道传播最多见。成人可通过性行为传播。
    3.易感性及免疫性  人群普遍易感,孕妇感染率高,据11544例孕妇调查,其中21%可检出抗沙眼衣原体抗体,尤以小于20岁和初产孕妇感染率最高。
    4.地区分布  本病分布广泛,亚洲、非洲及中南美洲为高发地区,全世界约有4亿患者。美国调查材料,孕妇沙眼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2%~44%,每年有300万~400万新感染者,试行对性活动期妇女进行常规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及防治,可降低沙眼衣原体的感染发病率。日本对1993例孕妇调查,沙眼衣原体抗体阳性率5.6%~11.8%,2%~20%的子宫内膜上可检出沙眼衣原体包涵体。前南斯拉夫材料认为沙眼衣原体是近10年对人类致病的重要病原体,引起沙眼,亦是性传播疾病的常见病原,1990~1995年对4299例妇女进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调查,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子宫内膜上的沙眼衣原体抗原,阳性率为19.83%,而认为子宫是性传播及围生期传播的主要场所。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为地方性流行区,我国性病高危人群中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是20%~50%,某医院妇科门诊调查662例早孕妇女中沙眼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26.3%,与宫颈糜烂程度相关。发病年龄以18~30岁性活跃期多发,且易和人型支原体及溶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同时感染。
    沙眼衣原体抗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是:①15~24岁感染率高,年轻人沙眼衣原体检出率高于年长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下降。②性伴侣数多者增加感染的危险性。③有性病史或现患性病者。④社会经济地位及受教育程度低者。⑤有宫颈糜烂者。⑥避孕方式:不避孕者增加感染机会,口服避孕药者可增加宫颈上皮细胞的易感性,其他避孕方式未发现增加感染机会。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分布于全世界,以热带和亚热带如南美、非洲、印度和东南亚多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故青壮年多发,男性病人多于女性。我国仅有少数疑似病例报道。

病因

病因:有关沙眼病原的研究历史已久,1907年Halbestaedter与Prowazek用光学显微镜和Giemsa染色,在沙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发现包涵体,即上皮细胞内有红蓝色原体及深蓝色始体颗粒聚集,此包涵体具有基质(matrix),颇似外衣包围,被误称为“衣原虫(chlamydozoa)”。此后,相继有不少研究。但是,沙眼的病原体直到1955年才由我国汤飞凡、张晓楼等用鸡胚培养的方法首次分离出来。由于这种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寄生在细胞内,并形成包涵体,故当时认为是一种病毒。又因其大小、形态与一般病毒不同,称之为非典型或大型病毒,与鹦鹉热、淋巴肉芽肿的大型病毒相似。此后各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它的分子生物学及代谢机能等,证明它具有RNA、DNA和一定的酶,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具有细胞膜及壁,并对细菌敏感等,这些都不符合病毒的性质,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有很多相似之处。故1974年出版的《Bergey细菌鉴定手册》将这一类微生物另立一目,称为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是其中的一种。
    沙眼衣原体从抗原性上可分为A、B、C、Ba、D、E、F、G、H、I、J、K等12型。流行地区的沙眼是由A、B、C及Ba型所致,其他各型则引起生殖泌尿系感染及包涵体性结膜炎。有的作者称前组各型为流行性沙眼衣原体组,后组各型为眼、生殖泌尿衣原体组。
    沙眼衣原体在其生活周期中有2个生物相,即原体和始体。原体(elementary body)是感染相,大小约0.3µm,具有细胞壁,可存活于细胞外。始体(initial body)亦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是繁殖相,体积较大,约0.8µm,无传染性。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在胞浆内发育转变为始体,以二分裂方式,形成子代原体。胞浆内充满后则破裂释放出原体,游离的原体再侵入正常的上皮细胞,开始新的周期。每一周期约为48h。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沙眼衣原体易侵犯柱状上皮细胞如尿道、子宫颈内膜、子宫内膜、输卵管皱襞上皮、眼、鼻咽及直肠黏膜并引起病变,不侵犯阴道扁平上皮,故感染后仅寄生于阴道但不引起阴道炎。一般急性感染时机体反应轻微常无症状而临床无急性期。除衣原体本身引起病变外,机体免疫反应亦参与发病,衣原体膜上的LPS可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其代谢产物亦可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但由于病原体寄生于细胞内可逃避免疫防卫作用。病原体在细胞内持续感染及繁殖,并不断感染新的细胞,造成人体内反复持续感染。急性感染时局部主要是中性多核细胞反应,慢性或再感染则引起单核细胞反应。长期反复的炎症病变,加之机体的免疫反应,可导致瘢痕形成。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沙眼衣原体多感染表层细胞,故鼻咽、眼、宫颈、尿道及直肠黏膜易受染致病,局部症状明显并易反复感染加重病变。多无明显全身症状。
    1.成人  最常见的是泌尿生殖系感染。
    (1)男性患者:50%~6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约20%无明显症状,大多症状轻微,可有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尿道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加,如不及时彻底治疗则易转为慢性。沙眼衣原体与淋球菌感染关系密切,淋球菌对沙眼衣原体感染起激活和促进作用,故两者常共同感染为混合性尿道炎,更易转为慢性。可合并附睾炎而有单侧阴囊肿痛,亦可有结肠直肠炎而有腹痛腹泻及血便。此外可有前列腺炎而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及会阴部疼痛。亦可表现为Reiter综合征,表现为非对称性反应性多关节炎、滑膜炎、葡萄膜炎及尿道炎
    (2)女性患者:感染后果及危害更严重。约75%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可有尿道炎而有尿频、尿急及尿痛。最常见的是子宫颈炎及宫颈糜烂,多与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关,表现为阴道黏液脓性分泌物及性交后出血,如不及时治疗,感染可上行发展为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可有发热、腹痛及阴道出血;可致不孕或宫外孕。妊娠期感染可损伤胚胎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及产后盆腔炎,并经产道传给新生儿引起感染,其感染率高达50%~70%。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又称第四性病,是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性传播疾病,主要病变累及外生殖器、腹股沟、直肠和肛门引流部位的淋巴系统,引起局部坏死和溃疡,晚期可有像皮肿或直肠狭窄。本病潜伏期多为10~14天,临床表现可分三期:
    (1)初期(外生殖器早期损害期):生殖器部位如男性的包皮及冠状沟,或女性的子宫颈、阴道或阴唇,出现小丘疹或水泡(初疮),很快破溃形成溃疡,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单个或多个,1周后消退不留瘢痕,故病人尤其女性患者多无症状而不被察觉。
    (2)中期(腹股沟横痃期):起病3~4周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可融合形成与周围组织粘连的大团块,其中间有凹陷呈沟状,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称为“沟槽征”,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其表面皮肤发红并有压痛。病变多为单侧,约1/3为双侧。肿大的淋巴结继而可破溃流脓,皮肤表面形成多个瘘管,似喷水壶样亦为本病特征。经数月愈合留下凹陷性瘢痕。亦可有一侧横痃化脓穿孔,而另一侧后出现的横痃不化脓,此称为顿挫型性病淋巴肉芽肿横痃。女性外生殖器初疮部位多在阴道,其淋巴结引流至肛门直肠淋巴结和髂淋巴结,而出现直肠下段周围淋巴结炎,并可导致直肠壁脓肿及形成生殖器肛门直肠综合征,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及腰背痛等症状,并可因瘢痕形成致直肠狭窄、排便困难或肛周瘘管。病变较轻者可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及关节疼痛,可有肝、脾肿大,并可出现多形性或结节性红斑样皮肤损害。
    (3)晚期(外生殖器象皮肿和直肠狭窄期):出现在起病一两年后,由于外生殖器周围淋巴结炎症及淋巴管阻塞,而出现外生殖器象皮肿,男性多在阴茎和阴囊,女性则常在大、小阴唇和阴蒂,且女性多更严重。此外,直肠及其周围的炎症、溃疡及瘘管愈合后留下的瘢痕收缩,可致直肠狭窄,肛门指诊检查可发现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此更多见于男性同性恋者。
    3.沙眼及包涵体结膜炎
    (1)沙眼:初期可无症状或仅感眼部干燥、发痒或异物感,待出现合并症后才有疼痛、畏光、流泪或视力下降。有如下表现:
    ①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眼结膜由于炎症刺激,引起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充盈、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结膜上皮细胞增生及结缔组织形成,结膜下由于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而形成滤泡,临床表现为睑结膜充血、乳头增生、肿胀、增厚和表面粗糙不平,其上可有大小不一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滤泡,此为沙眼活动期病变,和一般结膜炎病变相似而非沙眼特异。
    ②瘢痕形成:此时病变进入修复阶段,炎症逐渐消失,在上述病变的睑结膜上,有粗细不等、走行不一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细线,多数细线联结成网状,甚至形成黄白色片状瘢痕,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变扁变小或全部纤维化。睑结膜连同睑板由于纤维化瘢痕形成及收缩,而致睑板变形、缩短、睑内翻及倒睫,引起角膜病变、视力下降,此为沙眼重要且典型的病变。穹隆部因瘢痕收缩而变浅,形成眼球后粘连。
    ③角膜血管翳:是沙眼衣原体侵犯角膜的原发损害,是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异性表现之一。沙眼衣原体感染早期,除结膜病变外角膜亦受侵犯并出现病变,角膜上缘出现上皮下细胞浸润,结膜毛细血管终端出现新生血管,越过角膜缘并向角膜内生长形成血管翳,血管之间有细胞浸润,使角膜失去透明度。血管翳按其程度不同可分成:A.稀薄血管翳,角膜上的血管翳充血轻、浸润少,须借助放大镜及裂隙灯才能看见。B.血管性血管翳,角膜上血管翳侵入较多,血管扩张充血明显,肉眼即可看到。C.厚血管翳,血管翳充血扩张及浸润渗出重,初起呈暗红色厚膜,多伸入角膜瞳孔处,引起明显刺激症状及视力下降,活动期病变广泛的沙眼病变。D.全角膜血管翳,血管翳占据整个角膜,角膜浸润及混浊,视力影响最大常致失明。重症血管翳不仅在角膜上皮层与前弹力层之间,可破坏前弹力层并侵入实质浅层,沙眼治愈后,留有永久性血管支及瘢痕。血管之间的散在滤泡,常因瞬目动作被粗糙的上睑结膜摩擦破溃形成角膜溃疡。
    ④沙眼的合并症及后遗症:
    A.上睑下垂:因瘢痕形成损伤苗勒(Miller)肌丧失收缩能力所致。
    B.睑内翻倒睫:是沙眼最常见的合并症,由于眼睑瘢痕挛缩牵拉使睫毛改变了正常方向而发生倒睫,可引起角膜溃疡及混浊,是沙眼致盲的主要原因。
    C.角膜溃疡:可为角膜血管翳前端的新月形溃疡,患者可有明显刺激性症状,亦可为角膜血管翳之间的小圆形溃疡,可单发或多发,常有局部充血或更明显的刺激性症状,愈合后可留下小圆刑凹陷,亦可为发生在角膜中央部的浅层溃疡,局部刺激症状较轻,但病变顽固愈合较慢,多因睑内翻倒睫损伤所致。
    D.慢性泪囊炎:由于沙眼病变如瘢痕侵犯泪道系统导致泪道阻塞所致。
    E.眼球后粘连,由于穹隆部瘢痕挛缩局部结膜缩短失去弹性所致。有化脓性结膜炎,如不治疗症状可自行缓解或持续数月,一般不留有后遗症,但可成为局部病原体携带者,可长达l~2年。
    4.孕妇  感染后约50%~70%新生儿被感染,其中10%可无症状。可有包涵体结膜炎,多在出生后5~14天出现。亦可有肺炎,发生率约30%,多发生在生后4~12周,少数在2周出现,多数为沙眼衣原体引起,表现为咳、喘和肺部啰音,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心动过速,大多不发热;少数可因沙眼衣原体Ll或L2型引起,有高热、咳嗽、淋巴结和脾肿大,易误诊为淋巴瘤。约1/2患儿有结膜炎史或与结膜炎同时存在。日本材料,对<2岁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调查结果细菌占43%、病毒占37%、支原体占4%、沙眼衣原体占3%。亦可有中耳炎或心肌炎
    5.其他  亦有报告沙眼衣原体引起直肠炎者,1995年报告1例匈牙利的直肠炎患者,病程已10年,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均无效,后血清学检出沙眼衣原体特异性抗体,肠活检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出沙眼衣原体抗原而确诊为沙眼衣原体直肠炎,用红霉素及多西环素治愈。国内报告151例成人肺部疾患(包括感染、结核及肿瘤),纤维支气管镜下取标本分离沙眼衣原体,结果11例(7.3%)阳性而诊断为沙眼衣原体肺炎和支气管炎,有的与假单胞菌、绿色链球菌或真菌同时存在。
    6.复发与再感染  临床可出现,如二次发病病原体为同一血清型,则多为复发,如相隔时间长亦不能除外为再感染。如二次发病为不同血清型则为再感染。

并发症

并发症:重症沙眼常发生后遗症与并发症,危害视力。常见的有:
    1.睑内翻与倒睫  极为常见,发生在瘢痕形成期,是沙眼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结膜瘢痕收缩与睑板肥厚变形,使睑缘向内翻转。最常发生于上睑。睫毛触及眼球,摩擦角膜,引起角膜弥漫性混浊,且易发生外伤性角膜溃疡。有时睑缘虽尚未内翻,但睫毛因毛根邻近组织瘢痕形成而收缩,也可发生倒睫。
    2.上睑下垂  睑结膜与睑板等组织因细胞浸润及增生肥厚,使眼睑重量增加;或因Müller氏肌受累而发生上睑下垂
    3.睑球粘连  穹窿部结膜因瘢痕收缩而缩短,尤以下穹窿部为显著,甚至穹窿部完全消失。当牵引下睑时,在眼睑和眼球间可见有垂直的结膜皱褶,称为睑球粘连
    4.角膜混浊  重的角膜血管翳常遗留角膜混浊。睑内翻倒睫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角膜溃疡等也可致角膜混浊。若有继发感染,引起化脓性角膜溃疡并穿孔,则可严重地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5.实质性结膜干燥症  由于结膜广泛瘢痕形成,使杯状细胞和副泪腺的分泌功能遭到破坏,同时泪腺的排泄管也因结膜瘢痕而闭塞,结膜囊内无黏液和泪液,结膜和角膜不能被湿润而发生干燥和混浊,甚至发生上皮角化。
    6.慢性泪囊炎  沙眼病变累及泪道黏膜,鼻泪管发生狭窄或阻塞,导致慢性泪囊炎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测
    (1)涂片检测衣原体包涵体:近年有报告用Papanicolaon染色法检测沙眼衣原体包涵体,敏感性83%,方法简便,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
    (2)细胞培养法:认为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金标准,但费时,且要求一定的设备技术条件,难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手段。
    2.分子生物学方法  原位杂交法检测宫颈或直肠活检标本中沙眼衣原体DNA。亦可用PCR法检测,可明显提高检测敏感性,且可用于鉴定其种及血清型,可用于诊断、疗效判断及流行病学调研,此方法检出率高于其他方法(表1)。亦有报告用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hot start PCR,HSPCR),可明显降低非特异性扩增,减少假阳性反应。
    PCR法可用于本病的诊断,亦可用于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但须注意在停药后疗效随访时,发现有的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抗原已为阴性,但PCR法仍为阳性,可能为残留部分病原DNA于体内,不表示有病原体存在。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组织学上,沙眼衣原体虽然只侵袭结膜上皮细胞,但病理改变却达深层组织。病变早期首先表层上皮细胞变性脱落,深层增生,基质层新生血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形成乳头。浸润的淋巴细胞聚集形成滤泡。滤泡中心变性坏死及有吞噬的细胞碎片,特别是核碎片的巨噬细胞,称为Leber细胞。活动期沙眼的结膜标本作免疫组化研究时发现:结膜上皮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多形核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基质内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是B淋巴细胞形成的淋巴滤泡、弥漫浸润的浆细胞及散在浸润的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多形核粒细胞。

诊断

诊断:除具有上述沙眼、包涵体结膜炎尿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及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临床表现外,确诊则须进行病原学和(或)免疫学检查。目前认为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为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须与其他病原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结膜炎及肺炎鉴别,主要鉴别依据是做相应的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此外,沙眼衣原体感染为重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故多发生在性病或其高危人群或其新生儿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应与硬下疳或软下疳的横痃鉴别,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硬下疳横痃,质硬、不痛且很少破溃,可检出梅毒螺旋体。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的软下疳横痃,明显疼痛,为单个瘘管。

治疗

治疗:沙眼衣原体对四环素族、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类抗菌药物敏感。
    1.泌尿生殖系感染  可选用四环素或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疗程为2~3周。亦可用多西环素(doxycycline)0.4g/d,分2次口服,或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林霉素(clindamycin)、克拉霉素(克拉红霉素)、氧氟沙星(ofloxacin)或利福平等药,上述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相近似,多西环素及四环素价格低而阿奇霉素较高。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不用四环素及氧氟沙星。
    2.美国CDC推荐的治疗方案  治愈率达90%以上。
    (1)无并发症的成人患者:用四环素0.5g/次,1次/6h,或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minocycline),0.1g/次,1次/12h,疗程7~10天。
    (2)孕妇:用红霉素0.5g,1次/d,或阿莫西林或克林霉素0.5g/次,1次/8h,疗程7~10天。
    (3)盆腔炎门诊治疗:头孢西丁2g加丙磺舒1g/次,或头孢曲松0.25g肌内注射加多西环素0.1g/次,2次/d,疗程10~14天。
    (4)盆腔炎住院治疗
    ①A方案:头孢西丁2g/次,1次/6h,静脉注射,多西环素0.1g/次,1 次/12h,临床症状改善后48h或出院后,继用多西环素0.1g,2次/d,疗程10~14天。
    ②B方案:克林霉素0.9g/次静脉注射,加庆大霉素3.5mg/kg体重,1次/8h,临床症状改善后48h或出院后,继用多西环素0.1g/次,2次/d,或克林霉素0.45g,5次/d,疗程10~14天。
    (5)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多西环素0.1g,1 次/12h,或红霉素0.5g/次或磺胺甲噁唑(SMZ) 0.5g/次,1次/6h,疗程21天。
    (6)儿童:包涵体结膜炎用红霉素50mg/(kg·d),分4次口服,疗程10~14天,肺炎亦用红霉素,疗程14~21天。
    3.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氟喹诺酮类具有高效低毒特点可以使用,且又可同时治疗淋病。但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禁用,孕妇推荐用红霉素治疗,如不能耐受可用阿莫西林。国外临床试验证实,对比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孕妇的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疗效和耐受性,结果两者疗效均好,对阿莫西林的耐受性优于阿奇霉素。
    由于本病易合并淋球菌及厌氧菌感染,须兼顾治疗。且由于本病原体繁殖周期长,抗菌治疗时细菌可被暂时抑制,故应在抗菌治疗结束后3~4周再进行病原体培养,以判断其是否被清除。
    4.沙眼及包涵体结膜炎  局部可滴用0.1%利福平或15%磺胺醋酰钠滴眼液,晚上用四环素或红霉素软膏。
    5.手术治疗  用于眼部并发症如严重的内翻倒睫,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引起的化脓性淋巴结炎、象皮肿、严重的直肠狭窄或尿道狭窄及某些女性不孕的合并症等。

预后

预后:沙眼是一种持续时间长的慢性疾病,我国现在已有600万~900万人因沙眼致盲。相应治疗和改善卫生环境后,沙眼可缓解或症状减轻,避免严重并发症。在流行地区,再度感染常见,需要重复治疗。预防措施和重复治疗应结合进行。应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传染,改善环境,加强对旅店业及理发业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

预防

预防:
    1.泌尿生殖系感染的预防方法同其他性病。
    2.沙眼的预防是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及面盆等生活用具。
    3.病人个人卫生生活用具定期煮沸消毒以防再感染。
    4.高危人群可定期服药如多西环素。
    5.受染孕妇应及时治疗以防传给新生儿,并可减少围生期并发症。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